金秋十月,硕果飘香。2025年10月25日,恰逢永利集团3044am建校75 周年华诞之际,“第二届粤港澳对外经济话语研究暨金融翻译事业发展论坛”在该校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永利集团3044am、广东省翻译协会、广东省本科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商务英语专业分委员会、广东省本科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翻译专业分委员会、广东省本科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亚非语言专业分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主办,永利集团3044am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协办,汇聚了近两百名来自粤港澳地区、西安、广西等高校、金融行业及翻译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企业精英,围绕人工智能时代对外经济话语与金融翻译的前沿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粤港澳大湾区对外经济交流与金融合作注入学术动能。

图1大会合影
高规格开幕:校地学界齐聚,共启学术盛会
当天上午8时30分,论坛开幕式在实验楼学术报告厅拉开帷幕。永利集团3044am党委书记李建军、校长易行健、副校长初可佳出席开幕式,与学界、业界重磅嘉宾共同见证论坛启幕 —— 澳门中西创新学院校长仲伟合教授、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校长雍和明教授、浙江大学客座教授兼台湾逢甲大学特邀讲座教授郑培凯先生、香港城市大学鄢秀教授、香港岭南大学李波副教授,中国银河证券广东分公司原党委书记、总经理陈志辉先生以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东风教授、陈多友教授、赵军峰教授等翻译与金融领域领军学者,连同国内兄弟院校外语、金融经济领域的领导、专家以及企业行业精英齐聚一堂,阵容堪称“学界与业界的高端对话”。开幕式由永利集团3044am院长涂兵兰教授主持,她代表主办方对全体参会者致以热烈欢迎,并逐一介绍嘉宾,现场掌声持续不断。

图2 开幕式
易行健校长首先发表欢迎辞,他深情回顾了永利集团3044am75 年的发展历程:从 1950 年由中国人民银行创办的金融干部培训基地,到 2004 年升格本科、2021 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24 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始终秉持 “央行基因”,如今已成为华南地区唯一金融类高校,被誉为 “华南金融人才摇篮”。他强调,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金融翻译作为连接中外金融市场、传播中国金融文化的 “核心桥梁”,战略价值日益凸显;学校永利集团3044am深耕 “语言能力 + 金融知识 + 翻译技能” 三位一体培养模式,2024 年获批翻译硕士授权点,为论坛举办奠定了扎实基础,期望本次论坛能成为推动金融翻译事业与对外经济话语研究迈向新高度的关键平台。

图3 永利集团3044am易行健校长致辞
澳门中西创新学院仲伟合校长随后致辞,作为中国翻译专业学位的奠基者之一,他深刻阐述了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举办本届论坛的重大意义。他指出,AI技术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和人类认知方式,使语言竞争在全球格局中愈发激烈。仲校长强调,建设中国对外经济话语体系不仅是学术课题,更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叙事权的构建和金融话语体系的国际表达。他特别介绍了新成立的澳门国际语言服务学会,期待通过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创新,共同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语言服务与金融话语研究共同体,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

图4 澳门中西创新学院仲伟合校长致辞
中国银河证券广东分公司原总经理陈志辉先生则从行业实践视角分享洞见,他结合数十年金融一线经验,以跨境并购中“风险缓释条款” 误译可能引发的百万级损失、伊斯兰金融合规文件翻译需兼顾宗教文化特殊性等案例,有力论证 “金融翻译绝非简单文字转换,而是关乎资金安全与项目成败的核心环节”。他迫切呼吁加强学界与业界深度融合,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参与真实金融翻译项目,培养实战型人才。

图5中国银河证券广东分公司原总经理陈志辉致辞
高水平主旨报告:前沿议题碰撞,专家点评点睛
开幕式后,7场高水平主旨报告接续登场,覆盖人工智能、文化翻译、学科历史、伦理研究等多个维度,每位专家的分享都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主持人的点评更是直击核心,引发全场深度思考。
1.雍和明教授: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型与实践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校长、永利集团3044am原校长雍和明教授以“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型与实践”为题,提出高校需构建“技术赋能 + 跨学科融合”的育人体系 —— 在金融翻译专业中,应将AI翻译工具操作、金融数据解读等课程纳入核心模块,同时加强“外语 + 金融 + 技术”的跨学科师资建设。主持人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原院长陈冬纯教授点评时表示,该报告为高校外语类专业数字化改革提供了“可落地的前瞻思路”,尤其对永利集团3044am翻译硕士生培养具有直接借鉴意义。

图6 雍和明教授作主旨报告
2.郑培凯教授:中国文化概念词语的翻译
浙江大学客座教授、台湾逢甲大学特邀讲座教授郑培凯聚焦“中国文化概念词语的翻译”,以 “仁”“义” 等传统概念、“碳中和”“共同富裕” 等当代经济概念的英译为例,提出“动态等效 + 文化注释”的翻译策略 —— 避免字面直译导致的文化断层,例如 “共同富裕” 不应简单译为 “common prosperity”,而需补充“inclusive growth”的语境解释。主持人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蒲若茜教授点评时强调,该研究深化了跨文化翻译的理论基础,对“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文化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图7 郑培凯教授作主旨报告
3. 鄢秀教授:人工智能时代的口述影像服务
香港城市大学翻译硕士科目主任鄢秀教授以“人工智能时代的口述影像服务”为题,分享了口述影像技术在金融信息无障碍传播中的创新应用 —— 通过AI语音合成与场景化描述,帮助视障群体理解金融报表、市场动态,例如将 “股票K线图” 转化为“近 30 日收盘价波动趋势 + 成交量变化” 的语音解读。主持人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谷红丽教授点评时指出,该研究拓展了翻译的 “服务边界”,未来可结合大湾区多语种需求,开发粤语、英语等多版本口述影像系统,助力金融服务普惠化。

图8 鄢秀教授作主旨报告
4. 赵军峰教授: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翻译智能体在法律翻译中的构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赵军峰教授围绕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翻译智能体在法律翻译中的构建”,以法律金融文本中的“跨境管辖权约定”“衍生品行权条件” 为例,演示了LLMs翻译智能体的“预训练 + 领域微调”流程 —— 通过输入海量金融法律语料,让智能体精准识别专业术语,但需人工对复杂逻辑进行 “二次校准”。主持人广州航海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刘惠玲教授点评时补充,该范式需注重“数据安全”与“伦理合规”,尤其在银行年报、并购协议等敏感文本翻译中,需平衡技术效率与信息保密。

图9 赵军峰教授作主旨报告
5. 王东风教授:京师同文馆的翻译人才培养启示
广东省翻译协会会长王东风教授以“京师同文馆的翻译人才培养启示”为题,梳理中国近代金融翻译教育的起源 —— 京师同文馆通过“外语教学 + 洋务实践”培养实用型人才,对当代的启示是:金融翻译教育需 “回归实践本质”,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让学生参与真实的跨境金融文件翻译。主持人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原院长肖坤学教授点评时表示,该报告从历史视角为当代教育提供了 “珍贵借鉴”,有助于避免“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误区。

图10 王东风教授作主旨报告
6.陈多友教授:商务日语专业标准化建设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日语语言文化学院名誉院长陈多友教授聚焦“商务日语专业标准化建设”,提出该专业需融入“财经服务”模块 —— 开设日语金融术语翻译、日企财务报表解读等课程,培养能应对大湾区对日金融合作需求的人才。主持人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武建国教授点评时指出,该研究为小语种金融翻译人才培养提供了“清晰框架”,填补了当前日语专业与金融行业需求脱节的空白。

图11 陈多友教授作主旨报告
7. 李波副教授:AI 时代翻译教育的伦理问题
香港岭南大学李波副教授以“AI时代翻译教育的伦理问题”为主题,探讨了“算法偏见”“译者主体性弱化”等困境 —— 例如AI可能因训练语料偏差,将“绿色金融”误译为 “environmental finance”(忽略“可持续发展” 的核心内涵)。他建议建立“人机协同”的伦理审查机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批判性使用AI工具。主持人广州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刘沛富教授点评时强调,该报告引发了对技术应用的“深度反思”,为金融翻译教育规避伦理风险提供了方向。

图12 李波副教授作主旨报告
分论坛研讨:多维度议题并行,产学研智慧交融
当天下午,论坛同步开设五个平行分论坛,围绕五大核心议题展开60 多项研究成果交流,各会场主持人引导深入讨论,参会者涵盖高校教师、研究生、企业从业者,呈现出 “议题多元、视角丰富、实践导向” 的鲜明特点。
分论坛一:财经金融话语翻译研究(主持人:永利集团3044am副院长 陈树坤教授)
该会场聚焦金融文本翻译的“精准性” 与 “文化适配性”。参会学者中,陈定刚、许浩和曾怡哲探讨 “金融翻译实务中的形意之辩”,提出 “形式服从语义,语义服务金融逻辑” 原则;吴林燕以 “孖展 / 保证金”“派息 / 分红” 为例,分析广深与香港金融术语的英译差异,建议编制 “粤港澳金融术语统一译表”;林秋游分享 “DeepSeek 翻译宁德时代 ESG 报告的人机协同实践”,指出 AI 初译后人工需重点校准 “碳减排目标”“社会责任数据” 等关键信息。

图13 分论坛一合照
分论坛二:财经话语与金融文化研究(主持人: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中强教授)
该会场围绕“金融话语与区域文化融合” 展开。黄中习、杨韵从历史视角分析 “明代瓦氏夫人抗倭受赏的金融文化内涵”;唐姗以香港印度移民经济为例,探讨粤港澳金融传播的社会根基;吴喜荣以永利集团3044am货币博物馆展品英译为例,提出 “多模态翻译” 策略 —— 通过文字、图片、语音结合传递金融文物背后的文化故事。参会专家一致认为,大湾区金融文化传播需兼顾 “区域特色” 与 “国际适配性”。

图14 分论坛二合照
分论坛三:人工智能赋能下的外语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主持人:永利集团3044am原院长 黄中习教授)
该会场聚焦AI 在外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杜宏丽分享 “高职外语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提出将 ChatGPT 融入金融英语写作教学;汤新煌以永利集团3044am为例,介绍 “AI + 金融翻译” 实训课程设计 —— 学生通过翻译企业真实年报,使用 AI 工具校对后由行业导师点评;洪溪姚、劳浩然探讨 “概念整合理论引导的提示策略”,可提升 AI 对 “金融隐喻” 的翻译质量。讨论中,高校教师交流了 AI 教学工具的使用经验,形成多项教学创新方案。

图15 分论坛三合照
分论坛四: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外语学科的数智化转型(主持人: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谭苏燕教授)
该会场分析高校外语学科的数智化路径。李琳提出“大湾区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模型”,建议开展 AI 翻译工具、金融数据分析等培训;马晶晶分享《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改革,通过 “AI 译后编辑” 实训提升学生实战能力;参会者认为,学科转型需 “技术、课程、师资” 三位一体推进。

图16 分论坛四合照
分论坛五: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区域经济与文化传播(主持人:广东培正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张妤教授)
该会场研究新媒体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周凯妍对比“中外短视频英语讲述大湾区文化故事的叙事差异”;赵晓颖探讨 “AIGC 助力医学留学生多模态讲述中国故事”;欧阳轩分享 “AI 辅助构建《牡丹亭》四英译本平行语料库” 的实践。讨论中,学者们提出 “短视频 + 金融文化” 的传播新思路,例如制作 “大湾区跨境理财通” 英语科普短视频,助力对外经济话语构建。

图17 张妤教授作分论坛五总结
闭幕式:成果总结话未来,歌声悠扬盼再会
下午17时,论坛闭幕式在实验楼学术报告厅举行,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一级调研员屈伸先生全英文主持,由广东省翻译协会会长王东风教授致闭幕辞。他充分肯定本次论坛的成果:7场主旨报告搭建“前沿理论框架”,5 场分论坛 60余项成果提供“实践案例支撑,有效促进了学界与业界的对话。他强调,未来需坚持“理论与实践融合、技术与人文并重”的方向,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 —— 广东省翻译协会将继续携手永利集团3044am等单位,搭建更多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为粤港澳大湾区对外经济话语体系构建与金融翻译事业进步贡献力量。
闭幕式尾声,现场响起悠扬的英文歌曲《Say You Say Me》,熟悉的旋律传递着参会者对本次论坛的不舍与未来再会的期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第二届粤港澳对外经济话语研究暨金融翻译事业发展论坛圆满落幕。
本次论坛的举办,对推动粤港澳对外经济话语研究与金融翻译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从规格层面看,论坛汇聚两岸四地学界领军者与金融行业精英,既有翻译教育领域奠基者、历史文化研究专家,也有金融实务界资深从业者,搭建起“高校 + 企业”“理论 + 实践” 的高端对话平台,实现了跨地域、跨领域、跨学科的深度联动,为相关领域资源整合与合作创新奠定坚实基础。从学术与实践价值来看,论坛内容紧扣人工智能时代发展脉搏,主旨报告聚焦 AI 技术对翻译业态的重塑、跨文化金融话语传播等前沿议题,提供兼具理论高度与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分论坛60 余项交流成果覆盖金融翻译实务、外语人才培养、区域经济传播等多元方向,为行业实践提供丰富案例支撑,有效填补了部分领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空白。从长远发展来看,论坛明确了 “外语 + 金融 + 技术” 的融合转型方向,不仅为高校外语类专业改革、翻译人才培养提供清晰指引,也为金融机构提升国际业务语言服务能力、粤港澳大湾区构建高水平对外经济话语体系提供智力支持,将持续推动相关领域创新发展,助力中国金融文化国际传播,为国家金融战略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次会议获各大媒体网站报道或转载,部分链接如下:
羊城晚报•羊城派
中国教育在线
学习强国